时间:2025-05-20 09:46:05编辑:佚名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幕暨大渡口博物馆开观八周年纪念活动
当千年文物遇见创意手作,当历史课堂碰撞数字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长江之畔上演。5月18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观日来临之际,重庆大渡口博物馆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核心理念,联合重庆涂山美术机构,推出“5.18博物馆奇妙日·探宝手作之旅”主题活动。通过文物探秘、创意手作、趣味互动等形式,吸引数名青少年的深度参与,以沉浸式体验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展现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创新动力。
文物探秘:展厅变身“历史课堂”
活动当天,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都带着满满的好奇与求知欲,在博物馆探秘。青少年们手持特制的《文物探秘手册》,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穿梭于展柜之间。手册中精心设计的文物填空、纹样临摹、修复推理等互动任务,让参观者通过观察文物细节、聆听历史故事,一步步解锁文物知识盲区。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兴奋表示:“以前觉得文物离我们很远,但手册里的任务像解密游戏一样,边学边玩,连陶器、木雕的纹路都记得更清楚了!”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更让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黏土手作:指尖重塑传统工艺之美
走到博物馆大厅,专业美术教师带领青少年们用彩色黏土复刻文物造型,从汉代陶俑的衣襟褶皱到二郎神石像的纹饰,在揉捏塑形中感受古人技艺的精妙。现场的老师都不禁感慨:“通过自己动手做文物冰箱贴后,连我都会忍不住想去了解这件文物的来历,这种动手实践比课本更直观。”通过“文物+手作”的创新形式,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以创意载体走进千家万户。
趣味打卡:知识竞答掀起文物热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文物知识挑战赛”,青少年们通过抢答与馆藏文物相关的问题赢取限量版文物纪念卡片。卡片以馆内精品文物为原型设计,兼具知识性与收藏价值,成为青少年们争相集齐的打卡“爆款”。青少年们手持文物手作、纪念卡片,在主题背景墙前拍照留念,并进行分享活动体验,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立足当下:探索未来文博新路径
重庆大渡口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活动后表示:“在数字化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博物馆需要以更开放、更多元的姿态拥抱大众。本次活动通过跨界合作与场景化设计,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动”起来,正是我们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实践。“未来,我们大渡口博物馆将持续推出融合教育、艺术与科技的创新项目,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城市文化客厅。
本次“5.18博物馆奇妙日·探宝手作之旅“活动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更以实践印证了博物馆作为”社会变革参与者“的使命——在守护传统的同时,以创新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机。当博物馆从文物仓库转变为创造力工厂,就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文化坐标,真正成为城市的精神灯塔。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