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3 18:04:34编辑:佚名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和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高端思想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五季即将回归。6月13日,节目发布了“何以君子”主题先导片,开启新一轮关于君子精神的深度对话与集体提问。
自2020年开播以来,《君品谈》以人物访谈的方式,持续构建一套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化温度的价值表达体系。在前四季播出中,嘉宾覆盖政、商、学、艺、科等多个领域:从林毅夫、郎平、费翔、姚明、郑小瑛、马未都,到乡村教师、青年工程师……既有代表时代高光的意见领袖,也有在无声处默默发光的普通人物。节目不止关注人物履历,更探讨“品格”如何在各自人生选择中显现……他们共同描绘出一幅温润、坚韧、厚重的“当代君子群像”。在一季季的更新中,“君品”逐步从一种精神抽象,转化为可感、可信、可共鸣的当代文化符号。
前四季的内容构建出一幅具有温度与力量的“当代君子图谱”:或自强不息,或厚德载物,他们身上共同闪耀着责任、勇气、克己、坚守的光辉。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使《君品谈》在深度表达与大众传播之间找到平衡,也在一次次破圈传播中收获观众广泛好评,成为富有文化属性和精神指向的标志性人物访谈节目IP。
第五季《君品谈》,在承续前四季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再度回到“原点”,提出一个直指人心的发问——“何以君子”?面对当下世界的快速流变与复杂价值观碰撞,本季节目不设标准、不立定义,而是以“追问”为线索,回到君子二字的本义与今义。节目以20期内容展开叙述,从个人精神面貌到群体社会责任,展开当代君子精神的多维探访。无论是家风传承、教育本质,还是科技报国、公益慈善,节目不以标签定义“君子”,而以行动凝聚时代共识。从家庭到国家,从个体到群体,把“君子”的价值从古典抽象延展到现实具象。在当今时代,“君子”不再只是书卷中的道德理想,更是无数人“择一事终一生”“行胜于言”的人生写照。
从先导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节目的核心立意:不是立说,而是持续地追问与自省;不是标准的统一,而是多元的回声。节目的叙述节奏在静水流深中释放力量,正如片中所说:“他们不言志,不立说,而是选择克制;在日复一日里,把一件事做好。”《君品谈》第五季的内容将个人命运与公共议题相交织,在一次次叙述中构建“君子之问”的时代背景。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碰撞,到“行胜于言”的人生选择,想与每一位观众共同探索“何以君子”的本质。这些沉默中积淀的品格,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路径,也照见着当代社会对精神价值的潜在渴望。《君品谈》第五季尝试做的,正是将这些真实、温厚而坚定的精神姿态重新呈现。
在这个节奏汹涌、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依然相信“君子”的分量。从默默耕耘到克己奉道,那些不争喧哗、始终坚守本分的人,是社会最值得仰望的底色。作为《君品谈》的联合出品方,贵州习酒始终秉承“以酒崇道、务本为人”的理念,长期致力于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携手节目深入各界人物群体,习酒推动“君品”精神在真实语境中落地开花,助力构建更具广泛认同度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系。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