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4 17:48:47编辑:佚名
10月21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21世纪报社、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高新区管委会(新吴区政府)等承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全球总决赛暨第二十九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系列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局长陈大为,无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小刚,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总编辑曾庆锴等领导和嘉宾参加活动。
徐缨在致辞中指出,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中国日报社搭建了一座中外青少年增进理解、加强友谊的桥梁。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选手通过演讲,沟通思想,碰撞激情,不仅扩大了国际“朋友圈”,也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她强调,江苏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统筹协作机制,用好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加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建设,深化“文明遇·鉴”中国江苏周系列活动,积极服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着力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致辞。中国日报记者 王敬 摄
曲莹璞在致辞中表示,青年代表着希望,全球青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日报社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着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为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Z世代”搭建平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青春力量。他分享了赛事中发生的“中国奇遇”“勇敢发声”“友谊万岁”等三个文明交流互鉴的感人故事,呼吁青年们成为时代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让“命运与共”的理念成为青春远航的灯塔,让深厚博大的人类情怀化作搏击风浪的磅礴力量,共同绘制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画卷。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致辞。21世纪报社供图
李秋峰在致辞中表示,青年是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本次大赛在无锡举办,对于无锡更好肩负起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职责使命,持续扩大对外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世界舞台展现无锡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诚挚邀请广大中外青年朋友多来无锡做客游学、开拓事业,发现无锡的精彩、分享无锡的机遇,在这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好地方发挥才智、成就未来。
围绕“青春有力量 世界更美好”这一主题,中国青年侯嘉玺、美国青年玛丽亚·乌里亚特·黄、巴基斯坦青年塔尔哈·亚瑟、俄罗斯青年康静舒(Krakovskaia Kseniia)、津巴布韦青年加布里埃拉·波塞列索·玛多姆比等五位全球“Z世代”代表发表精彩演讲,分享在各自领域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活动现场,曾庆锴和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共同为全球“Z世代”文化交流暨“21世纪杯”公众演讲交流基地揭牌。双方将努力把该基地打造成为一个公共演讲和文化交流的年轻人社区,新一代青年共同传承文化、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及青年联接世界、传递友谊的桥梁。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左),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右)共同启动2024外媒访苏活动。中国日报记者王敬 摄
王浩和赵金松共同启动2024外媒访苏活动。该活动将于10月下旬拉开帷幕,届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人士将深入江苏,探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自2015年以来,中国日报社举办的外媒访苏活动已邀请30多个国家60余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等主题,策划实施了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曲莹璞(左二)、徐缨(右二)为获得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全球总决赛暨第二十九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大学组和青年组)冠军颁奖。中国日报记者王敬 摄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重庆大学的孙奕婷、浙江师范大学的薛舒匀和练熠瑄分获“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组冠、亚、季军;来自南京大学的王羽婷、中南大学的刘轩彤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琳分获青年组冠、亚、季军。来自西开普大学的Khaurisa Sarah Makhubele、MCTA国际学院昌华中文学校的Myat Noe Phyu和清华大学的Jansen Kosasih分获“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的冠、亚、季军。
据悉,第六届“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吸引了来自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名选手报名参与,最终32名选手进入全球总决赛。第二十九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也引发报名热潮,共有超过60万名学子踊跃参加,经过层层选拔,大学组有247名佼佼者、青年组有18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主办方还精心策划“走进魅力新吴”文化体验行,邀请30名海外青年深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通过实地走访与亲身体验,向世界生动展现并传递新吴的独特魅力与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