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历史网!

松山祭英魂 缅怀滇西抗战 赓续民族精神

时间:2025-04-05 15:36:02编辑:佚名

松山祭英魂 缅怀滇西抗战 赓续民族精神

红旗网评讯(记者:李庆峡 )清明时节,丝丝凉意裹挟着微风,轻轻拂过滇西大地。保山市龙陵松山战役遗址纪念园,迎来了一场庄重肃穆的 “抗日先烈忠魂祭” 活动。此次活动由“致敬老兵 英雄您好!”系列活动云南团队精心筹备,吸引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赶赴现场,大家怀着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在此缅怀先烈,传承 “国家至上,全民抗战” 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清晨的第一缕金色阳光洒在松山战役遗址上,这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凝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整齐的队伍,迈着坚毅的步伐,将承载着后人无尽追思的花篮,缓缓护送至抗日先烈纪念碑前。现场,每个人神情凝重,通过默哀、鞠躬,表达着对英烈们深深的敬意与追思。

紧接着,雄浑的《忠魂祭》主题歌奏响,激昂的旋律仿佛在诉说那段风云激荡的抗战历史。随后,一篇饱含深情的《祭文》在现场吟诵:

“乙巳清明,松山晴岚。草绿花黄,仲春轻寒。先辈英雄,后人瞻仰。陵前整肃,浊酒檀香。

后世传人,齐聚循环。祭拜英烈,感恩之由。整其衣冠,清水净手。燃香献祭,钟鸣鼓响……”

在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中,先辈们无畏牺牲、奋勇抗争的伟大形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切体会到先辈们的无畏与担当。此后,众人齐声高唱抗战歌曲,激昂的歌声冲破云霄,回荡在遗址的每一处角落,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永垂不朽。

活动现场,云南黄埔合唱团和昆明飞虎队歌剧团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他们饱含激情地演唱《大刀进行曲》等经典抗战曲目,激昂的旋律化作利刃,瞬间穿透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唤起人们对先烈无私奉献和英勇抗争的深深敬意。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格外触动人心,参祭人员怀着崇敬之情,为远征军 “娃娃兵” 献上黄菊花。在残酷的抗战年代,这些孩子虽年幼,却毅然投身抗战,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他们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献上这朵黄菊花,不仅是对这些小英雄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众多参祭人员纷纷在美国飞虎队P40战机前拍照留念。P40战斗机作为二战时期飞虎队的主要装备,在中国抗战的天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1年12月20日,飞虎队驾驶P40C战机在昆明上空与日军展开激烈空战,一举击落9架日军轰炸机,“飞虎队”从此威名远扬。参祭人员在此留影,体现了中国人对飞虎队援助抗战的铭记,彰显了中华民族 “饮水思源” 的传统美德。

活动结束后,云南黄埔合唱团和昆明飞虎队歌剧团的成员们集体合影留念,共同定格下

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与此同时,合唱团的廖老师专程从腾冲赶回昆明,与来自美国、英国的两位研究美国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专家进行会面。此次会面,或将为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带来新的契机与方向。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404/b5a9908b614f7c1c48ca188d4a171829.jpg

回顾历史,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在云南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滇西抗战。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但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1942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国门畹町,迅速占领芒市,4日占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10日占领腾冲,今德宏全境等怒江西岸3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于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发起了松山战役。松山战役作为滇西抗战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远征军将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成功歼灭守敌三千余人,为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1944年10月下旬,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1945年1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远征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全面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

如今,松山战役遗址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此次 “清明抗日先烈忠魂祭” 活动,通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和丰富的环节,让每一位参与者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相信在未来,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持续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