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历史网!

最值得记住的“鸡骨头”

时间:2025-05-10 15:26:54编辑:佚名

有一道名菜——“口袋烧鸡”。我记住这个菜名不是因为吃过,而是因为“鸡骨头”与伟人的真实纪录。

1943年10月26日,毛主席在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在五天的时间里,毛主席走遍了南泥湾,查看了农田、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参观了部队的日常训练,对于王震和359旅所取得的成绩,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毛主席鼓励大家说:“敌人想封锁我们,那我们就自力更生,现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产党八路军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一餐,王震可是下了血本,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光是一只烧鸡,那油光水滑的,看着就让人直流口水。

可谁能想到,毛主席吃完饭后,居然悄悄把桌上剩下的鸡架子塞进了口袋里!这一幕,把在座的人都看愣了。有人忍不住问“主席,您这是……?”

毛主席笑呵呵地说“剩下的鸡架子扔了多可惜。我想带回去熬点汤喝。”

毛主席的节俭让在场的人都很感动,时任炮兵团教导营营长的宋承志见主席只装了鸡骨头,却没装盘中剩下的半只烧鸡,便主动拿起烧鸡装进了主席的口袋。这一幕恰好被随行人员用相机拍了下来,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鼓鼓的上衣口袋。

从那之后,毛主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就在南泥湾传了开来,为此大家还给南泥湾的烧鸡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口袋烧鸡。

毛主席的这个鸡架故事,无疑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那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节俭作风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节省更多资源,也能体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保持良好的作风,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体现共产党人品德操守的重要体现。”

我想,这里面还有两个重要的细节值得分享。

一个是大家对勤俭节约的风气习以为常,觉得再怎么节俭都不为过。试想如果只有一个人节约,而大家都对这个节约的行为报以嘲笑、甚至不以节约为荣反以为耻,那这个讲节约的人就很难过了。而当时所有的战士都能做到节约每粒粮食,这就是风气。相反的就是国民党的官员们的行为,用一句话来描述是再形象不过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二个是毛主席自己装进口袋的是吃完了的鸡骨头,而当时桌子上还有半只鸡没有吃完,毛主席并没有伸手去拿,而是后面在别的同志的劝送下才装进口袋的。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能拿的就拿,不能拿的坚决不拿。”这从之前在土地革命时期就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也是毛主席节俭的一贯表现。

后面有史料记载那只鸡果然被煮了两次汤,也算是为革命事业尽到了最大的力量。

毛主席的节俭作风,无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德。即便在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这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坚持自律自觉的节俭作风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过日子的开源节流的好方法。作为党员干部,当做到“三个表率”: 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勤俭节约,带头过紧日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树立良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孔子在《论语》里强调,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清代思想家顾炎武也曾说过:“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为政者应该率先垂范,然后能够行得正,立得直,上行下效就会带动整个社会一种向上的、健康的社会氛围。节约本就是美德,自古就有老人言“勤俭持续福寿绵长”之说。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就强调节约的品德,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追求的是思想上的富足,而不在意于饮食的好坏。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国际经济大波动和国内经济大调整时期,压力不可谓不大,群众的就业创业形势严峻,这就更要求我们都要学会过紧日子,把紧日子过好,我们坚信,从“一根灯芯”到“八项规定”,我们的党风建设何止跨越百年…… (江西宜丰 李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