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历史网!

读与品 ——诞生于烟盒纸上的作品《歌唱祖国》

时间:2025-05-15 14:01:54编辑:佚名

江西 李国样

我不会唱歌,这是人生的某个“零分”。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听歌,尤其是对歌曲创作中优质歌词的欣赏。近日,又听有第二国歌之称的《歌唱祖国》,内心不免又是激情澎湃,不知不觉中热泪又已满框。回顾歌曲的创作历程,深感其中凝聚着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怀的交织,展现了音乐家王莘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读故事

灵感迸发:天安门广场的触动

1950年9月,王莘赴北京采购乐器,返程时路过天安门广场,被晚霞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和筹备国庆的欢腾景象深深震撼。广场上少先队员的队列练习、工人悬挂灯笼的场景,激发了他对新中国蓬勃气象的赞美之情。四句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在此刻脱口而出。

激情创作:火车上的灵感倾泻

王莘在返津列车上思绪如潮,用冼星海赠送的自动铅笔在烟盒背面疾书,词曲几乎同步完成。当晚回家后,他与妻子王慧芬反复哼唱修改,连夜完成第二、三段歌词。初稿诞生仅用数小时,却饱含了他多年革命经历的情感积淀。

推广波折:从被拒稿到举国传唱

王莘将歌曲投稿至《天津日报》未被采用,但他并未放弃,主动到天津耀华中学、棉纺厂教唱,逐渐在群众中流传。1951年国庆前夕,周恩来总理听到天津工人合唱此歌后深受感动,亲自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令要求全国传唱。同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曲谱,中央乐团在电台首播,歌曲迅速风靡海内外。

品歌词

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会涌起澎湃的浪潮。用朴素而壮丽的语言构筑起民族情感的丰碑,其歌词中跃动的意象、雄浑的节奏与真挚的赤子情怀,历经七十载春秋依然激荡人心。

歌词开篇即以“五星红旗”与“胜利歌声”构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意象,红色旗帜在历史时空中猎猎招展,金属质感的歌声穿透时光长廊,共同编织出新生共和国的精神图腾。词人用“宽广美丽的大地”与“英雄的人民”两组意象的并置,将地理空间与人文精神熔铸为有机整体,使具象的山河与抽象的民族魂魄在诗行间浑然交融。

在结构艺术上,词作呈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回环之美。“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的排比句式如黄河浪涛般层叠推进,“东方太阳”与“中国崭新”的时空对仗暗合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特别是“越过高山,越过平原”的动态描写,以蒙太奇手法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漫游,使听众在旋律中完成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心灵壮游。如同自己就是一只翱翔的雄鹰,在天际俯瞰着美丽的壮阔的山河。

讲传承

时代印记: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程万丈光芒。”

从1952年抗美援朝前线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香港回归仪式到“神舟五号”太空回响,这首歌贯穿新中国重大历史时刻。其F大调的雄壮旋律与抒情性结合,被赋予“第二国歌”的地位,2009年入选“新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歌曲”。2019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大火后中国游客的自发合唱,更彰显其国际文化影响力。

王莘曾说:“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人民的心声是旋律。”这首诞生于烟盒纸上的作品,以最朴素的方式承载了最宏大的情感,成为跨越时空的爱国共鸣。2024年印尼军乐队用此曲迎接中国外长的场景,再次印证其作为国家文化符号的永恒生命力。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