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08:59:09编辑:佚名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人们都知道《小白杨》是一首赞美边防军人的歌,其实更是一首赞颂母亲送儿戍边的歌;兵团民兵孙龙珍是位“铁姑娘”,他牺牲时身怀六个多月身孕,其实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山上锡伯族母亲“送树砺子”;山下,汉族母亲“以身教子”。山上山下,恰好贯穿起一个中华儿女从零岁到十八岁的成人礼,也无声的印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一题记
“母亲山”——巴尔鲁克山
焦玉庆
这是一片神圣之地: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包包上,竟承载着两种革命精神——“龙珍精神”“小白杨精神”;这是一片神奇之地:本是人烟稀疏的西陲一隅,竟不停地涌现着,让亿万国民为之感动的优秀中华儿女——爱国民主人士巴什拜、为国牺牲的女民兵孙龙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梅莲、“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
这就是我心中的“母亲山”——巴尔鲁克山!
(一)
母亲是文明传承的链条。
有篇文章,在阐释一个民族伟大的原因时说:这个民族有一个风俗,小孩出生后,母亲要在书本上抹蜂蜜,拿给小孩品尝,让孩子打小就知道书本的味道。
很长一个时期,我对文章中说的“母亲”是暗生仰慕,也不免对我们“母亲”的“愚钝”而心生些许卑微。
前年,多年驻守在边防、海岛的我,被一纸命令选调到直辖市服役。城里的日子是很舒适,但痴迷迷彩的我对霓虹灯的色调有点“水土不服”,身在都市,耳畔常常回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声韵,梦里也总是“吹角连营”的边关战友和戍边故事。军人的舞台在边疆。恰好,有了一个选调新疆工作的机会。得知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向组织提出申请。后经层层选拔,终于如愿以偿,再次满足了我戍守边关的心愿。
部队就驻防在巴尔鲁克山的余脉。走进新疆,走进巴尔鲁克山,我因无知而生的“卑微”心理,陡然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巴尔鲁克,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美丽”。她连接起了天山和阿勒泰山,是西北边疆的天然门户。但就是因为她的美丽、富有和独特的战略位置,也为强邻所垂涎。
近代史上,面对贪婪的沙皇俄国,软弱的清王朝在胁迫下,先后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眼睁睁地被攫取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巴尔鲁克山,本应静静地躺在祖国的怀抱中,“养万物,而不争”,没成想,“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重任,一下子推到了她的面前。
(二)
1959年,素有“铁姑娘”之称的女民兵孙龙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自古喻为“祥泰之地”的江苏泰兴,来到了巴尓鲁克山山脚下,放牧站岗、守边护防。1969年6月10日,我方一名在山前正常放牧的边民被对方无端绑架,一场边境反击入侵斗争瞬间曝发。听到喊声,身怀六个多月身孕的孙龙珍拎起铁锹就朝边境冲去。小姑子于志兰忙上前阻拦:嫂子,你有身孕,我替你去!“不,我是民兵!”身怀六甲的孙龙珍头也没回。一串枪声响起,她倒在了血泊里。透过鲜红的血衣,人们看到腹中的胎儿还在奋力的打踢……
美丽的巴尔鲁克山山脚下是孙龙珍倒下的地方,也是烈士的长眠之地,同时也成为了驻守山顶的塔斯提边防哨所的前沿阵地和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基地。
树壮根深靠沃土。浇铸了烈士鲜血的巴尔鲁克山,注定要孕育出自然生命的奇迹。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乡探亲。归队时,为儿子戍边自豪的老母亲,把自己亲手培植的20棵白杨树苗,一棵一棵地交到儿子手中,千嘱咐万叮咛:把树苗种在哨所旁,让它陪伴你们。
风吹石头跑的山顶,不但极度缺水,而且土质碱性大。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战士们靠“从嗓子眼中省水”的劲头,愣是把一棵小树苗养活了。这也就有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小白杨哨所”。
“铁姑娘”孙龙珍的事迹传开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授予她“革命烈士”荣誉称号,并深入总结宣传了她这种“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随着经典歌曲《小白杨》的广泛传唱,塔斯提哨所官兵身上涣发出的这种“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也随之为广大军民所熟知。
西陲前哨地,一山两精神。能到红色基因这么厚重的地方戍边,对一名军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光。报到后,我第一时间就开始自己的“朝圣之旅”。
(三)
一位哲人说,母亲的特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特征。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就因为“母亲”的甜蜜引导,那个优秀的民族产生了无数位灿若星辰的科学家,这也是让我心生“仰慕”的原因。但也有一个问号,一直索绕在自己的脑海:那个孕育了那么多优秀儿女的民族,现实是连自己的“母亲”也没佑护了,国家很长一个时期都处于‘国之不国’的境地。反之,我们这个长期在困境中挣扎,“母亲”不得不在儿女背上,痛苦地刺上文字的民族,又为什么能历经上下五千年,独自屹立在民族之巅呢?
在巴尔鲁克山山脚下,祭奠完孙龙珍烈士,一位挺着孕肚,拎着铁锹向前冲的母亲形象,开始在我眼前闪现。
中华传统文化里,年龄的计算都要“虚”一岁。因为从胎儿着床,这个生命本体就是一个“人”而存在了,“为母则刚”感也会相伴而生。史料记载,周文王的母亲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先人们说,“夜诵诗,道正事,则生子端正”。有据可考的是,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就已经有了“胎教”一词。
胎教就是母亲的身教。“铁姑娘”孙龙珍在听到国土受到侵犯时,没有多余的言语,拿起铁锹向前冲的行为,不就是给腹中胎儿上的人生第一课:神圣家园,不可侵犯!
“道正事,则生子端正”。这就是中华母亲之大爱!
举目仰望,山顶上一棵白杨树银光四射,直插云天。向往许久的小白杨哨所触手可及。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轻讲……”一曲清澈中伴着欢快、悠美中透着昂扬的歌声直如耳鼓。
刹时,一位锡伯族妈妈慈祥但坚定的目光,穿透绿油油的白杨树,洒满整个山坡:孩子啊,你长大了,好巴郎就该扎根边防、积极向上,立志做一棵小白杨啊!
从零岁到十八岁,是一个人肉体和精神成长成熟的人生基础阶段。从山下到山上,从朦胧胎儿到青葱战士,我突然感到,目之所及,不足千米的距离,岂不是一个中华儿女长大成人的距离啊!
两位英雄母亲将我这个埋藏在心中很久很久的问号,慢慢地、慢慢地拉直:母亲仅仅让儿女们知晓“蜂蜜的味道”是不够的……
两位中国母亲,传递给自己孩子的却是同一种家国情怀。原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密码,就饱含在巴尓鲁克山山上山下的这两位母亲的基因里。
站在巴尔鲁克山之巅,此情此景,我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由衷地发出“国之不国,何以为家”的感慨!若没有母亲灌注到我们身上的这种家国情怀,我们又身处何方呢?
(四)
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哗啦啦!一阵微风吹过小白杨,把我心中一个时期以来那本就不该存在的些许“卑微感”,顿时吹的荡然无存,还忍不住把腰杆用劲地挺了又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史百年,一位位普通母亲的名字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痕迹:“河北母亲”邓玉芬,在民族危亡之际,将自己的丈夫和六个儿子全部送上了战场,一个都没有回来。当别人劝他“留一个养老”时,她却告诉最后一个上前线的儿子:“不立功就别回来!”;“沂蒙母亲”王换于,在儿女生死的权衡上,毫不犹豫地说:“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悠悠万事,唯国为大。
走进巴尔鲁克山,我才真正读懂自己的“母亲”啊!
读懂“母亲”,也才能“端正”呀。在巴尔鲁克山的另一头,还沉睡着另一位优秀的中华儿女——巴什拜.乔拉克。这位哈萨克族老人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面对战乱频危的旧新疆,老人说,母亲从小就教导他,娃儿受欺负,是因为当娘的软弱,西北长期不稳定,也就是因为“母亲”不强大。当听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来到时,他慷慨捐粮近6万斤、大牛40头,并动员各族群众积极拥军支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当听到“天上飞的那个东西,杀伤力最强”,就给政府部门说,“那个武器我要捐”。史料记载,在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以个人名义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只有两人,一位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另一个就是这位听母亲话的好儿子巴什拜。
(五)
由于注入了“母亲”的风骨,巴尔鲁克山怀抱里的儿女们注定是别有情愫。
从塔城出发,驱车而行,就来到了进孙龙珍所在的新疆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这个依巴尔鲁克山而建的团场,不足万人。人口不多,但团场职工都以“大山的儿女”为傲:女民兵梅莲是位“兵二代”,她把学到的医学知识,反哺给广大农牧民,被乡亲们喻为“巴尔鲁克山上的白衣天使”,荣获“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团场职工,“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当年也是听从老母亲的话,从北京军区某部退役来到了离巴尔鲁克山不远处的边境一线。为了“母亲”的安宁,魏德友和从老家赶来的妻子刘永好,就这样扎根到了边境一线。这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形容“十个蚊子一盘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人一待就是57年。大女儿出生后,他们给女儿起名魏永忠,儿子出生后,他们起名魏联国。“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母亲守好边”。老人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的国人。他也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建党百年的庆祝大会上,主席又亲手给他佩戴上了“七一勋章”……
大山是一座丰碑,丰碑下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巴尔鲁克山,我心中的“母亲山”!我有幸走进您的怀抱,为您站岗放哨!(报道:新疆记者公益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