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历史网!

延安五老: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时间:2025-05-18 14:08:14编辑:佚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崇高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成为照亮时代的灯塔。延安五老——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毕生践行党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读完他们的事迹,我深刻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不仅是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永恒指南。

一、信仰之光:真理与实践的交融

延安五老的一生,是一部追求真理的壮丽史诗。他们生于旧中国的动荡年代,却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拨开迷雾,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林伯渠在1921年入党时,便坦言自己是被“劳苦大众的苦难”与“十月革命的光芒”所感召;吴玉章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毅然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将个人命运与共产主义理想紧紧相连。最令人动容的是徐特立,年过半百的他,在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坚定入党,用行动证明了“信仰不分年龄,革命不论资历”。

这种信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实践。他们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谢觉哉提出的“马列主义之箭射中国问题之靶”,正是这种实践精神的生动注脚。今天,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更需要这种以实践检验真理、以行动践行信仰的精神。

二、人民情怀:从“林老头”到“焦官”的赤子之心

在延安五老身上,“人民至上”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准则。林伯渠拄杖走遍边区山村的足迹,谢觉哉自诩“焦官”的朴素宣言,董必武“人民的勤务员”的自我定位,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吴玉章教育侄子“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叮嘱,徐特立退回人大代表补助费的举动,更将这种情怀升华为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他们始终警惕权力的异化。董必武拒绝亲友“走后门”的公函,林伯渠坚持参加党日活动的自律,都体现着对特权思想的坚决抵制。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甘为民仆耻为官”的精神,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清贫本色:艰苦奋斗的时代回响

透过历史的烟云,那些关于节俭的细节依然熠熠生辉:董必武为六角钱伙食费作检讨的认真,林伯渠用绳子系着断腿眼镜的朴实,谢觉哉一双皮鞋穿二十年的坚持,构成了一幅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集体画像。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严于律己,更将节俭精神升华为制度建设。边区政府拒绝修建办公楼的决定,折射出的是将有限资源用于革命事业的大局观。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当消费主义浪潮涌动时,延安五老的故事提醒我们:节俭不是贫穷的无奈,而是对资源的敬畏;朴素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精神的富足。

四、学习精神:与时俱进的终身追求

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延安五老的学习精神更显珍贵。徐特立从“十年破产读书”到古稀之年仍制定学习计划的执着,吴玉章“马列为师范”的治学态度,董必武花甲之年苦学外语的毅力,都展现着共产党人“苟日新,日日新”的进取品格。谢觉哉将学习比作“箭术”的精妙比喻,揭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智慧。

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上是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既是实践的勇士,也是思想的智者。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破解发展难题。

五、精神传承:新时代的使命呼唤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延安五老的精神遗产愈发显现其时代价值。他们用一生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从脱贫攻坚战场到科技创新前沿,从抗疫一线到乡村振兴热土,无数新时代奋斗者正在续写着这种精神:坚定信仰、扎根人民、艰苦奋斗、终身学习。

回望延安五老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一群将崇高理想化为日常行动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精神贵在坚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我们跨越新的“雪山草地”,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江西宜丰 李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