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8 14:08:14编辑:佚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崇高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成为照亮时代的灯塔。延安五老——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毕生践行党的宗旨,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读完他们的事迹,我深刻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不仅是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永恒指南。
一、信仰之光:真理与实践的交融
延安五老的一生,是一部追求真理的壮丽史诗。他们生于旧中国的动荡年代,却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拨开迷雾,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林伯渠在1921年入党时,便坦言自己是被“劳苦大众的苦难”与“十月革命的光芒”所感召;吴玉章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毅然选择“走俄国人的道路”,将个人命运与共产主义理想紧紧相连。最令人动容的是徐特立,年过半百的他,在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坚定入党,用行动证明了“信仰不分年龄,革命不论资历”。
这种信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实践。他们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谢觉哉提出的“马列主义之箭射中国问题之靶”,正是这种实践精神的生动注脚。今天,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更需要这种以实践检验真理、以行动践行信仰的精神。
二、人民情怀:从“林老头”到“焦官”的赤子之心
在延安五老身上,“人民至上”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准则。林伯渠拄杖走遍边区山村的足迹,谢觉哉自诩“焦官”的朴素宣言,董必武“人民的勤务员”的自我定位,无不彰显着共产党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吴玉章教育侄子“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叮嘱,徐特立退回人大代表补助费的举动,更将这种情怀升华为一种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他们始终警惕权力的异化。董必武拒绝亲友“走后门”的公函,林伯渠坚持参加党日活动的自律,都体现着对特权思想的坚决抵制。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甘为民仆耻为官”的精神,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清贫本色:艰苦奋斗的时代回响
透过历史的烟云,那些关于节俭的细节依然熠熠生辉:董必武为六角钱伙食费作检讨的认真,林伯渠用绳子系着断腿眼镜的朴实,谢觉哉一双皮鞋穿二十年的坚持,构成了一幅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集体画像。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严于律己,更将节俭精神升华为制度建设。边区政府拒绝修建办公楼的决定,折射出的是将有限资源用于革命事业的大局观。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当消费主义浪潮涌动时,延安五老的故事提醒我们:节俭不是贫穷的无奈,而是对资源的敬畏;朴素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精神的富足。
四、学习精神:与时俱进的终身追求
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延安五老的学习精神更显珍贵。徐特立从“十年破产读书”到古稀之年仍制定学习计划的执着,吴玉章“马列为师范”的治学态度,董必武花甲之年苦学外语的毅力,都展现着共产党人“苟日新,日日新”的进取品格。谢觉哉将学习比作“箭术”的精妙比喻,揭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智慧。
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上是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既是实践的勇士,也是思想的智者。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把握时代脉搏,破解发展难题。
五、精神传承:新时代的使命呼唤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延安五老的精神遗产愈发显现其时代价值。他们用一生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从脱贫攻坚战场到科技创新前沿,从抗疫一线到乡村振兴热土,无数新时代奋斗者正在续写着这种精神:坚定信仰、扎根人民、艰苦奋斗、终身学习。
回望延安五老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一群将崇高理想化为日常行动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精神贵在坚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我们跨越新的“雪山草地”,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江西宜丰 李国样)
下一篇:马建城的疯狂玉石人生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