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7 02:41:42编辑:admin
程思远故居在哪
程思远故居在哪
程思远出生在广西宾阳大桥镇的大程村,在18岁投笔从戎前一直生活在这里,所以程思远故居现在也在那里是2008年在他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当地政府进行了修缮,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旧貌,并且增设了故居陈列馆
程思远故居照片
程思远故居的建筑面积有238平方米,是当地岭南典型的建筑风格,黄泥的墙壁,青色的瓦片这座故居是一个三进式的民居,分成上下两厅,各两个房间,分别是程思远的父母、自己以及两个兄弟的住房两厅中间是一个天井,正好分开,而天井的两旁则各自是一个廊室,分别是厨房和杂物间也就是说,整个程思远故居共有6个房间
故居旁边就是他的陈列馆,比故居略大一点,建筑面积达到276平方米陈列馆是后来修建的,但为了和故居融为一体,外观上是一致的,也同样是泥墙青瓦的岭南民居风格陈列馆里共有六个部分,分别展现了程思远不同时期的生平事迹,比如“投笔从戎、上下求索”,“参政议政、心系统一”等陈列的展品主要是他的照片,既有工作照也有生活便装照,以及他的各种工作证、荣誉证书、亲笔书法作品和信件另外馆里还有一个程思远在北京住处的办公室的复原场景,包括桌椅、沙发、餐桌、文房四宝、衣物等
程思远故居本身的纪念意义就是非常的,现在新增的陈列馆更是增加了其教育性,所以这里也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于何时程思远遗体在京火化
程思远于2005年7月28日19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8月4日,程思远遗体在京火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进行送别,表示哀悼
程思远遗体仪式照片
据说程思远是在2002年生病住院的
,具体病情不明,想来不是什么特殊的绝症之类的重病当时他已经九十几岁高龄,年老多病也是正常据说他平日比较注重健康和养生,生活十分规律,早睡早起,节制饮食,也不喝烈酒此外,程思远很喜欢游泳,尤其是蛙泳,曾经和同样有这爱好的毛泽东一起游泳得到他的夸奖据他说,蛙泳的一吐一纳,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肺功能由此可见,注重养生和锻炼,所以程思远才能如此高寿
程思远遗体在京火化的地点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前则是在礼堂进行送别仪式当时,礼堂的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程思远同志”九个大字横幅下方挂着的就是他的遗像而大厅安放着程思远的遗体,身上覆盖着国旗,周围是鲜花翠柏整个礼堂哀乐不停,显得非常庄严肃穆
当天上午九点的时候,吴邦国、曾庆红等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到来,先是在遗体前默哀,接着三鞠躬,然后向他的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和哀悼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国家机关部门也都派遣代表前往送别此外,在程思远病逝的前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领导人也都先后前去看完和慰问
政治活动家程思远简历
程思远简历如下程思远(1908年—2005年),广西宾阳人,政治活动家他曾经追随国民党李宗仁,担任过他的秘书,是桂系的核心人物,后辞去职务离开,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支持中国共产党
程思远照片
程思远在还是中学生时,就加入了李宗仁的部队,之后一直追随者他,做过他的四五年的秘书1934年的时候,他外出留学,在罗马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回国后参加抗日战争,因为跟着李宗仁,程思远经历了台儿庄战役之后,他成为了桂系另一领袖白崇禧的秘书
在国民党桂系时,李宗仁政治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反对蒋介石甚至逼其两次下野、竞选副总统、与共产党和谈等,作为智囊之一的程思远基本上有参与谋划但是1949年,看清国内的现实,他知道国民党无法救国,所以辞去了要职,程思远在香港定居
几年后,等到程思远来到大陆看到国家的变化,他开始支持中国共产党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几次来回大陆与欧洲,帮助当时在海外的李宗仁于1965年重返祖国,之后也跟着他在北京定居此后,程思远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担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和副主席等职务晚年他还撰写了《蒋李关系与中国》、《李宗仁先生晚年》、《白崇禧传》等书籍
2005年,程思远逝世,享年97岁程思远简历就是这样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