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文化历史网!

神秘的中华宝藏——良渚“文明”

时间:2025-08-08 12:59:42编辑:佚名

江西宜春中学 李君德 指导老师 夏侯雪

说到新石器时代,大家可能会想到这样一幅场景:在杆栏式房子旁,一群衣着兽皮的原始人正在采摘果实,围捕野兽。然而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之后,我对良渚文化的发达程度就被完全颠覆了。

良渚文化的繁华主要表现在其发达的“城市”文明。良渚古城,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半故宫,周围核心区域则有800万平方米。古城宫殿上的黄土垒台经学者测算跟胡夫金字塔差不多的体积,是5000多年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一来起到了防洪抗灾功能,更深层次的是充分反映了当时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从物质条件、王权强度上已经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提并论,称之为“文明”了。

良渚文化的手工业十分发达。经考古发掘,当时的工匠随葬品比平民更丰富、更精美,表现其地位更高,这反映了工匠的社会地位更高,而之所以地位更高,就在于工匠的价值,在良渚博物院展示着大量的陶器,玉器和生活用品。黑陶鼎、黑陶豆、黑陶酒器胎质薄而圆润,良渚玉琮上那比发丝还细的纹饰更加有力证明了以上观点,到如今如何打出那么细的孔、刻划出那么密集但又条理清晰的纹路,依然是一个大大的迷。所有有学者认为,良渚的手工业的发达程度不亚于青铜文明。

良渚让人震撼的是“文字”的雏形。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出现了大量刻画符号,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不少符号让人一看就能感触到要表达的内容,说明当时的历史已经被记载。有大量专家正在进行文字破解。我对其中两个符号特别感兴趣,一是穿越5000年过去“蜜雪冰城”吸管杯,而且一个大一个小,正好配成一双;另一个是现代版的“WIFE”,一个方形的脑袋上,顶着五根天线,形状特别可爱,一看就是“宠儿狂魔”做给小孩子的玩具。

但是令人遗憾是很多的文明都受到外部环境的无情打断。我们的考古学家认定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距今4300年前,另一个文明——钱山漾文明逐步出现,但这个文明是更落后的,他们食用山野动物的占比比早期良渚文化的占比要更高,且二者有传承关系,说明良渚文化由先进的农业文明退化为渔猎占比更高的落后农业文明。我们推测,是天灾影响到良渚文化的发展。比如,惊人的巧合,公元前4300年左右西方有诺亚方舟,我们有大禹治水等传说,也就是说在那一个时期,全球都在经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击。上世纪考古学家在当年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黄土沉积,沉积层下面则是碳化的良田。进一步告诉我们良渚文化毁于天灾-洪水!

良渚文明产生了大量的礼制程序和精神信仰,即天圆地方的玉琮用来沟通天地,用威严庄重的珹来显示王权,创造出“中心是太阳,头顶是鹰头,两翼是猪头”的通天神兽,还有人首兽身的信仰图腾。有大量证据表明,殷商甲骨上的“王”字就是源于良渚“玉珹”。直到清代,在礼制中玉琮还是用来祭天的礼器。可见良渚文化对后世华夏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

良渚文明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但是,它告诉后世华夏子女要敬天保民、工农并重、礼法结合以及兴修水利等设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中学会打造安宁的水乡泽园,在一次次打击中学会涅槃重生。